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家譜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家譜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曆史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曆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家之有譜,猶國之有史。清代學者章學誠亦有同感:“夫家有譜、州有誌、國有史,其義一也。”在章氏看來,家譜的地位堪比史籍與地方誌,是構建中華文脈的一道重要基石。
相較於卷帙浩繁的史籍與紛繁蕪雜的地方誌而言,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譜,反倒更為常見和親切。直到現在,不少人家還保留著修譜的習慣;而一些頗具規模的家族,更是將家譜的延續與修訂當成是重中之重。
那麽,家譜是如何發展到如今這個規模的呢?這一切,還要從家譜的起源以及發展說起: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,家譜承擔的作用,也不盡相同。
一、家譜的起源與發展
據現有典籍,“家譜”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。劉孝標為《世說新語》作注時,曾引《王氏家譜》。同時期的家譜,還有《顏氏家譜》《楊氏家譜》等。話雖如此,家譜誕生的時間,應當遠早於此時期。
司馬遷在《史記ⷥ䪥쨇ꥺ》中說:“唯三代上矣,年紀不可考,蓋取之譜牒舊聞。”所謂“諜譜”,即指《世本》,該書成於周代,記錄了炎黃至春秋時期的天子、諸侯乃至卿大夫的氏族、世係、名號等關鍵信息。
夏、商、周,謂之三代。《世本》所見,多為“三代上”的事跡。可見家譜誕生於原始社會,比奴隸社會、封建社會還要古老。既然如此,家譜對原始社會又有什麽作用呢?
遠古時期,血親關係尚未明確,人們通過雜婚製來繁衍後代,這就導致近親結婚的概率大大增加。久而久之,人們卻發現:近親結婚所出子女,有大概率非即殘,且易短壽。
於是,初民們開始推行群婚製,禁止近親通婚。而想要做到這一步,便需要一個辦法,用以區分血緣關係之親疏。顯然,家譜的作用便在於此。
在“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”的前提下,繁衍,可謂原始社會的頭等大事。為了盡量優生,人們要先明確自己的血統,以辨昭(父)穆(子)。在此情形之下,編修家譜,就是明辨血統最簡單、直接且行之有效的辦法。
二、私有製的產生與宗法製
血統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,遠古初民的質量和數量,便得到了顯著提高,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。而隨著社會的發展,必然會誕生“勞動剩餘”,也就是私人財產。
私有製的誕生,便意味著私有財產的繼承問題被提上了日程。很明顯,血統最親近的人擁有財產的優先繼承權。這種方式,對夏商周時期推行的宗法製度可謂影響深遠。
奴隸社會時期的宗法繼承關係,便以血緣關係為紐帶。在多數情況下,他們又奉行“嫡長子繼承製”,以此確定“大宗”和“小宗”。而此時的選官製度——世卿世俸製,同樣需要“辨血統,明昭穆”。
毫無意外,這些製度能有條不紊地運行,家譜占了很大功勞。否則的話,天子公卿等貴族之家,又該如何確定血緣關係及其親疏遠近?
三、編修家譜的主要動力
秦漢以降,社會初立,舊時奴隸主製度雖被取代,卻仍有遺存留在後世。強宗與豪族,仍以血緣關係為紐帶,“抱團取暖”。
至東漢時期,朝廷“明經取士”,豪族皆轉型為儒學世家,並代代相傳。正是憑借家世,士族所出子弟,才更容易進入仕途。魏晉南北朝亦然。無論是朝廷選舉人才,還是世族之間通婚,門第之高下,才是社會評判的首要標準。
是以,鄭樵《通誌》有雲:“自隋唐而上,官有簿狀,家有譜係。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,家之婚姻必由於譜係。”
這麽看來,古代宗族重視家譜的編修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於他們對社會地位的追求。朝廷取士、世族通婚,不僅是影響宗族興衰的重要事件,也是宗族編修家譜的主要動力之一。
然而,鄭樵又說過:“自五季(代)以來,取士不問家世,婚姻不問閥閱。”
五代以後,世人入仕與通婚,已不再受縛於家世和門第。這便意味著:家譜的編修失去了一個“強大動力”。話雖如此,這一時期的家譜編修仍是蔚然成風,大行於世,這又是為什麽呢?
四、官修家譜與私修家譜
歐陽宗書在《中國家譜》中指出:“中國古代家譜可以分為官修家譜和私修家譜兩類。唐以前的家譜是官修家譜占主流,宋以後是私修家譜的時代。”
就功能而言,官修家譜的主要作用,多偏向於政治目的;而從內容來看,私修家譜則記載了宗族的曆史變遷,堪稱是一家一族的史書。
所謂“盛世修誌,家興續譜”。家譜的最大功能,便是“為家族服務”。可以說,它就是家族興盛與否的反映。因此,私修家譜的編修進程,不會因朝廷政策的變化而發生明顯改變。
五代以降,有宋一代,私修家譜之風更為盛行。歐陽修操刀的《歐陽氏譜圖》與蘇洵主編的《蘇氏族譜》,都在格式上推陳出新,創立出了“橫行體”與“垂珠體”。
非但歐陽氏與蘇氏如此,其他文脈家族亦然。顯然,宋代以來的文人對於家譜編修無比重視。在此情形之下,家譜對於宗族內部而言,又意味著什麽呢?
五、續修家譜的必要
古代封建社會中,國家宣揚孝道,宗族推崇家譜,其目的有一致:那就是維護國家或宗族內部的綱常倫理,並宣揚祖、宗之威嚴。國有國法,家亦有家規,家譜在保護族人權利的同時,也能對他們進行有效控製。
作為宗族成員,唯有姓名被載入家譜者,才算是獲得了族籍,並借以享受宗族給予的各種待遇和福利;反之,宗族成員倘若違反族規,便會受到一定懲罰,情節嚴重者,還會被家譜除名。
由此可見,編修家譜的一個重要目的,就是訂立宗族法規、樹立宗族威嚴。以此為前提,宗族才能以血緣關係為紐帶,進而凝聚起整個宗族的力量。否則,即便宗族人數再多、力量再大,也猶如一盤散沙。
正如蘇洵在《蘇氏族譜序》中所言:“嗚呼!觀吾之譜者,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。情見於親,親見於服,服始於衰,而至於緦麻,而至於無服。”
除此之外,家譜還有教化功能。在修訂家譜之時,宗族往往會“懲惡揚善”。對待忠臣孝子,會予以褒獎;倘若遇到奸臣賊子,多半就是除名削籍。當然,於家譜而言,其“揚善”之能反而更有意義。
基於此,古人常雲:“三世不修譜為不孝,家法壞,譜諜尚有遺風;譜諜壞,人家不知來處,故譜不可不修。”難怪,古代宗族都會把續修家譜當成頭等大事。
作者:瀛洲海客 校正/編輯:莉莉絲
參考資料:《史記》《通誌》《中國家譜》《家譜的起源、價值、作用和內容》
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,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